個人信用貸款
台灣出版資訊介紹
2015年5月20日,獨立出版聯盟舉行成立大會,召開第一次理事監事會議,全體會員總計35名;至2022年為止,台北國際書展「獨立出版聯盟」攤位上架過的獨立出版單位,已逾50組。與一般協會或組織召集會員、明訂規章等制式會議不同,獨立出版聯盟的社員大會更像台灣各式小型出版的創意大觀,理解每一種出版類型的誕生跟發展企圖,見證一場獨立出版嘉年華,如何讓台灣的閱讀與創作逐步轉生。
界定「何謂獨立出版」的概念,本身就是一種相對有趣的悖論。獨立出版聯盟在組織章程中,將會員資格分類成個人、團體與贊助會員,其中,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的資格界定如下:
- 個人會員:凡贊同本會宗旨、年滿20歲,熱心公益,認同獨立出版聯盟內容和發展,且現任(或曾任)獨立出版社的編輯、行銷、美術設計、印務、發行等專業人員。
- 團體會員:凡贊同本會宗旨之台灣獨立出版社,編制5人以下,非大型出版集團,若遇特殊狀況,召開理事會討論並決定。
入會作為獨立出版聯盟的出版社限制,只有「編制5人以下,且非大型出版集團一員」。相對彈性的會員/獨立出版界定,更像是一種在找尋出版同類夥伴的聲明;畢竟獨立/小型出版,廣義認知上,就是具備更私我化自由彈性的出版模式。引用獨立出版聯盟章程為「獨立出版」定義,絕對稍嫌粗暴,它是其中一種定義的參考,但不是唯一的方式。這也是定義何謂「獨立出版」成為「有趣悖論」的原因:總會有更新的模式被發展,無法按規則定義;比如說,不具實體化的網路出版社,其實也可稱為獨立出版。
上世紀台灣出版解嚴後面臨第一波轉型與轉生契機,接著走入科技迅疾發展的網路時代,讓出版必須再次因應與變身。在書籍印刷量與賣量大幅減少的時代,創作者與傳統出版社之間,不再僅是誰仰望誰的成就,而更接近一種對等、需要互相信賴的「合作」關係。傳統出版社試圖新陳代謝跟上時代思維,為出版社找到接軌未來的營運模式;創作人則開始學著為自己作品辯護,並擁有更多出版社選擇,再無須執著某些「名牌」出版社迷思。
這些種種適應與調整,鬆綁了過往人們對出版事業的想像,加上印刷產業因應網路世代需求的更新,數位印刷、少量印刷技術的純熟發展,擁有自己出版夢的出版人,憑藉少量資金便可以製作心中理想的出版品;曾經不受出版社青睞的創作者們,有機會自己出版。抱持著既然沒有舞台就自己創造舞台的信念,做自己理想的出版方式。曾經被排擠於大數美學外的出版、創作邊緣人,因為傳統出版面臨的發展危機,反而得到自由,轉生成引領新時代的出版概念。